歡迎瀏覽文獻庫的全新網站

 

歡迎瀏覽文獻庫的全新網站及數碼平台!

我們非常高興能夠與您分享這個累積了兩年的工作成果。我們期望創建一個平台,進一步提昇館藏的瀏覽模式和開放度,並且強化文獻庫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交流。

我們採取了全新的工作方針,審視了過往傳遞訊息和資料的方法,繼而改變我們的數碼發展模式。有別於文字密佈的靜態網站,我們正在建立一個以定期編採內容為重的動態平台,並從中探索我們的工作、對當代藝術的看法,以及建立檔案和保存藝術家文獻的意義。這象徵著文獻庫整體焦點的重大轉變,我們對當中所帶來的機遇亦期待不已。

我們簡化了查閱館藏的方法。全新的搜尋功能讓使用者透過更靈活和切合個人需要的方式瀏覽館藏。展望未來,我們希望藉著啟用新穎的視像內容和豐富的介面,為使用者帶來更視像化的瀏覽體驗。我們也大幅修改了數碼平台的終端系統,讓您更容易搜尋目標內容。在不久的將來,您更可根據活動、場地或參展藝術家搜尋展覽歷史,並查看箇中聯繫。

為了提升開放度,我們會透過可供下載的Excel或XML館藏資料檔案,與使用者分享資料數據。此功能將納入全新的資源頁面,該頁面容許使用者瀏覽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建立的資料庫。相關資料將會按版權狀況提供瀏覽或下載。

我們同時著力為網站提供中英文雙語內容。有鑑於文獻庫在成立初期,主要以英語向外發放訊息和刊登文章,故此目前的網站有較多的英語內容。直至近年,我們承諾更關顧大中華地區的觀眾和用戶,於是把更多的內容翻譯成中文,尤其有關我們所持大量與中國當代藝術相關的資料。我們確保在中文網站的瀏覽選項、網頁標題、館藏名稱、案卷描述、以及部份《藝文》文章都以繁體中文顯示。在探索過程中,您可能會發現在部份的中文網頁上有英語的內容,這樣可以確保您不會錯過任何尚未有中文翻譯的內容。為此,我們亦有清楚地作出備注,務求令您的瀏覽經驗更加順暢。隨著網站的發展,我們期望藉著推出更多以中文原著的內容,豐富您的閱讀和研究體驗。

您在瀏覽過程中,或許會發現部分舊網站內容在新平台上已不復存在。例如我們決定不再保留「全球活動」,由於同類型的列表在互聯網上已甚為普遍,令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顯得再無必切性。不過,我們仍然會繼續在本網站、Facebook及其他社交媒體頻道介紹文獻庫活動,以及與伙伴組織的合作項目。

今年,我們經已完成了文獻庫以及位於美國和印度的分部之品牌重塑工作。平面設計工作室A Practice for Everyday Life為我們確立了視覺定位,在尊重我們過往工作的同時,也為我們的未來訂立鮮明有力的形象,繼而再為網站勾勒出視覺的框架。而本網站則由KeepThinking設計和建設。

我們僅在此衷心感謝以下人士為全新數碼平台慷慨付出時間、提供意見和指導:朱沛宗、Kingsley Jayasekera、Stephen Murphy和黃子欣。

總括而言,這一切仍屬未完成的工程。我們決意先發佈網站骨幹,然後繼續邁步向前,持續發展和作出改善。此刻,我們仍在著手將過往活動的資料遷移至全新的網絡平台,以及為《藝文》重新包裝內容,藉此回應使用者的需求和技術轉變。更多精彩內容將於不久的未來上線,我們亦會在藝文公佈相關消息。如果您有任何意見、建議或疑問,請透過Twitter、Facebook或電郵聯絡我們

 

施潤發是文獻庫的館藏及數碼體驗總監

版本

作者

David SMITH, 施潤發

主題
札記
日期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分享

相關內容

kitminlee-d813525-1
幕後花絮
寫作系列

幕後花絮

文獻庫幕後花絮

AAA Project Space, Archiving Materials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新聞稿

文獻庫推出全新線上刊物《藝文》

逢星期一,亞洲藝術文獻庫會刊登新評論和專訪,以及介紹研究館藏內的精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