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亞洲藝術文獻庫(文獻庫)將於11月舉行周年籌款拍賣,呈獻超過70件由全球各地藝術家及畫廊捐贈的作品。籌款拍賣與佳士得合作,於11月15至18日假香港佳士得藝廊進行預展。網上競投由11月7日至19日於www.AAA2016Auction.com開放。文獻庫作為一個獨立的非牟利機構,周年籌款拍賣是重要資金來源,以支持其典藏、創造及分享亞洲當代藝術知識之使命。

預展
11月15至17日 10am–6pm
11月18日 10am–3pm

開幕酒會
11月15日 6–8pm

香港佳士得藝廊
中環遮打道18號歷山大廈22樓

網上競投
11月7至19日

在急劇轉變的藝術界,文獻庫不斷審視其角色及營運策略,務求與時並進,善用有限的資源,集中投放在幾個主要範疇上,為界別作出最大的貢獻。文獻庫正著力革新其數碼基建,透過使用者為本的系統,為世界各地的用戶進一步開放館藏。嶄新的網站將於2017年初啟用,提供豐富的瀏覽經驗,以及有關近代藝術的研究、見解及新發現,並與全球師生共享教學資源。文獻庫同時更新了使命宣言,並將於年底推出全新品牌形象,更確切地勾畫出機構當下的定位。

文獻庫的研究項目及活動將聚焦以下多個重點議題,著重點出藝術史的遺漏︰亞洲區內的藝術書寫、展覽及教學如何建構亞洲藝術歷史; 跨越以至凝聚不同國界的共同理念; 傳統如何豐富當代藝術的發表和創作; 探討被忽略的藝術實踐及工作者,如行為藝術及女性的貢獻。

文獻庫致力活化館藏,與廣大公眾分享資源。周年籌款拍賣是機構得以繼續履行使命的關鍵一環。本年度拍賣得以下贊助者支持︰佳士得、喜龍(香港) 有限公司、XL Catlin、中國會及鄧永鏘爵士、捷成漢伉儷、大亞洋酒有限公司、Absolut Elyx; 媒體ArtAsiaPacific、藝術論壇、藝術地圖、雅昌藝術網、金融時報、frieze及Hong Kong Tatler。

拍品精選
本年度拍賣囊括海內外多位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本地藝術家蛙王、馮明秋、韓志勳、黃慧妍及楊嘉輝;中國藝術家郭鳳怡、劉國松、仇德樹、顏磊及張宏圖;以及活躍於國際藝壇的Antony Gormley、Shilpa Gupta、森山大道、村上隆、Walid Raad及Abigail Reynolds等。

 

蛙王(郭孟浩)
〈茶蛙〉
2016
混合媒介、畫布
每幅91.5 x 71.5 x 4cm
由10號贊善里畫廊與藝術家捐贈

香港行為藝術先驅蛙王最初師從新水墨大師呂壽琨,學習書畫。蛙王為最早一批探討水墨畫作為觀念工具的當代中國藝術家,他將水墨畫連同其他本土及自然元素作為行動及材料,融入多媒介裝置及展演中。蛙王的創作經常顯得雜亂無章,但他認為雜亂就是香港的特色。這幅雙連畫展示了蛙王的經典元素,幽默地處理符號 「T」–兩幅畫的位置安排,以及典型文人的重要生活元素「飲茶」。正如藝術家說:「這幅作品沒有意義,就像喝一杯蛙茶。」

文獻庫典藏有關蛙王於1960至2000年代藝術生涯之檔案 。


郭鳳怡
〈一百萬〉
1989
水墨、色彩、藍圖紙
48.5 x 59cm
由長征空間捐贈

郭鳳怡由於練習氣功,作品都表現自身對神秘的精神世界之探索。隨神秘學的體悟不斷加深,視覺幻象不時湧現,郭氏必須用紙筆表達感知的幻象,以調整身體及心靈的平衡。郭氏的作品沒有預先構想畫面,表現了釋放及解救自我的過程,與身體息息相關。畫面充滿縱橫複雜的線條,是通往不為一般官能感知的世界的地圖。藝術家的作品亦是讓人一瞥神秘的精神空間。


Shilpa Gupta
Untitled
2016
數碼照片、相紙
34.9 x 34.9cm
3/6版
由 Vadehra Art Galler與 藝術家捐贈

Shilpa Gupta所用的媒介十分廣泛,包括了現成物件、影片、互動電腦裝置、 行為展演。Gupta深深被如何定義物件、 地方、人、經驗等所吸引,詢問如何以分類、限制、審查、保護等方式表現出種種定義。她的創作通過檢視施加在社區及個人上的主要力量,重新評價社會認同及社會地位。

這件作品中煙霧(朦朧感或揮發氣體)籠罩了嚴謹界線的邊沿,邊界可以是國家疆界或個人界線。煙霧滲透了人與人交往的空間,挑戰距離仍然很遠的清晰度或一致性。Gupta曾為文獻庫項目 《15份邀請》 創作。


劉國松 
〈隱藏在綠波後面的月〉
2013
水墨、宣紙
78.5 x 54.2 cm
由藝術家捐贈

重要現代水墨先驅劉國松生於中國內地,1957年於台灣與其他藝術家成立五月畫會。劉氏以結合藝術風格著稱, 擅於將傳統中國繪畫–晚唐至宋代的壯闊山水融入抽象表現主義之中。另外,劉氏看見史上第一張地球的照片 (1968年阿波羅八號太空船在月球軌跡所拍), 覺得「地球升起」的奇觀異常震撼,逐漸發展出一系列以太空為主題的繪畫。劉氏認為中國畫家傾向用超然高尚的視角,就像神靈從天空某處往下看,描繪全景山水。劉氏希望於思考無垠的天空以外,還反思中國的傳統繪畫思想–超越世俗的物質表象。劉氏的作品見證了藝術家畢生追求創新,為水墨媒介重新定義。這件作品將形狀、質感、塊面、色彩並置,開啟無盡的宇宙視野,帶來如臨其境的官能體驗。


森山大道 
Tights
2016
黑白絲網印刷、黏版膠紙
90 x 60 cm
11/23版
由 Taka Ishii Gallery捐贈

森山大道帶著相機紀錄戰後日本的各種巨變,由美國軍事佔領日本到傳統價值瓦解,揭示日本都市底層的黑暗生 活。他從傳統想法認定的缺陷發掘隱藏的美,探究日式美學中的侘寂—不完美的美。

森山大道於最新系列中擴展早前穿魚綱絲襪的人腿系列,創作出一眼看上去是色情但充滿神秘感的圖像。攝影師近距離拍攝的人腿早已失去比例感,但再看之下就會發現大腿的曲線或艁踝的外側,慾望一戳,隨即就平衡抽象的畫面。


仇德樹
裂變-本源-昇華〉
1988–1990
篆刻、塑膠彩、水墨、宣紙、畫布
116 x 101 cm
由石紅齋捐贈

仇德樹以風格的突破「裂變」最為著稱,對宣紙又畫又撕,再於底層鋪排宣紙碎片,組成滿佈裂痕的構圖。裂縫體現了仇氏創作的根基,比喻破壞、復原、超升,有時模仿高低起伏的山勢,有時又確切的表現縫隙。仇氏於很多方面都展示出藝文思潮「傷痕美術」的影響,反映中國文化大革命的亂局。然而,仇氏沒有直接面對當年的真實經歷,而是經常以裂痕及縫隙暗示創傷,讓裂痕成為山水樹石的 一部分,或者就如這張作品,作為無表情面具上的裂紋。


Walid Raad and Suha Traboulsi
Section 39_Index XXXVII: Traboulsi (Notes)
2016
混合媒介
65 x 45 x 4 cm
由藝術家捐贈



Walid Raad為文獻庫項目《15份邀請》 創作,〈筆記〉系列展示Traboulsi模仿的近代阿拉伯畫作,當中不乏經典之作。她的仿製品散落於夏氏(1925—2009)的幾本拼貼簿中,經過多年的文獻研究, 終於再次整合部分Traboulsi的畫作, 還包括一幅取材自Ramses Younan創作的作品。


楊嘉輝 
To Fanon (The Bell and the Nightingale)
2016
粉彩、木顏色筆、影印本、混合媒介、自創樂譜手稿 (水墨紙本)
43 x 29 cm 每幅
由 Experimenter與藝術家捐贈

作曲家兼聲音藝術家楊嘉輝將代表香港參展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他的創作跨越學科,探討政治、社會、表象的架構。這件作品來自指向哲學家法農的系列,法農是生於馬丁尼克的非裔哲學家、作家、革命家,他的著作將口述形態定位成具有統治及反抗作用的表達,但同時質疑口述形態的這些功能。楊氏利用塗鴉、蓋印、上色、打印等混合媒介的元素,再次創作,重用或「肆意破壞」 (2005年起)自己所寫的樂譜手稿,讓手稿無法再看成樂譜。如此一來,楊氏於以另類繪畫提供了閱讀視覺及聽覺語言的新看法。楊氏曾為文獻庫項目《15份邀請》 創作。